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蒙书院 > 正文
正蒙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第四季 | 第四集 拓跋宏拉开民族融合大幕(下集)

2023-07-14 08:02:20   来源:正蒙书院    点击:

历史的枝叶注解

【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北魏第七任皇帝拓跋宏,带领自己的民族鲜卑族,主动发起变革,融入汉文化。他以健勇无畏的开拓、以前瞻创新的理想,重启中国北方大地新的生机,拉开了民族融合波澜壮阔的大幕。】

正 文

施行大计之前,拓跋宏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立长子拓跋恂为太子。

他知道,这次出行的时间不会短,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无论如何,他都需要一个稳妥的后方。

拓跋宏对太子寄予厚望,就像很多年前冯太后培养他一样,拓跋宏也引导儿子自幼学习汉文化。他即将开创大业,他期待着太子有朝一日将继承这一切。

三年服丧期满,拓跋宏断然宣布,太子拓跋恂留守平城,自己亲率百万大军和文武群臣,从平城出发,南征萧齐政权,而且不容劝谏。

平城,作为北魏都城,已有近百年。它靠近中原腹地,又紧邻漠北草原,是鲜卑贵族心中的理想之地。但放在更大的视野来看,平城依然偏僻闭塞。

公元493年秋,拓跋宏大军就从这里出发了。这是北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征,或许也是最艰难的一次。

队伍出发后,遇上连绵阴雨,习惯了干爽气候的兵将和大臣们叫苦不迭,却又碍于严格的军令,不敢怠慢。唯有拓跋弘一路精神抖擞,毅然前行。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他们到达魏晋旧都——洛阳。雨越下越大,按照拓跋弘此前的作风,队伍应该继续冒雨行进,他却难得舒了一口气,破例让众人进城休息。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场声势浩大的行军,其实另有目的。拓跋宏欺骗了几乎所有人,他在进行一次风险巨大的豪赌。

在洛阳停留六日后,拓跋宏下令,大军继续南进,但那些被长途跋涉折磨不堪的大臣们实在忍不住了。他们提前跪在出城的路上,劝谏拓跋宏放弃南征。

一向支持皇帝的李冲,这次带头劝阻,说南征并没有取得所有人的同意,只是拓跋宏一意孤行。如果执意南征,他会和大臣们以死相劝。

拓跋宏听完大怒,对大臣们说:

拓跋宏

我意在经营天下,你们却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不必再说了。

然而,任城王拓跋澄带着群臣,继续苦谏不止,拓跋宏终于调头回城。转身的一刻,拓跋宏知道,精心谋划的大事,就要成了。

他让所有人做选择,要么继续南下,要么迁都洛阳身心疲惫的群臣最终选了后者,这才是拓跋弘的真正目标。

迁都洛阳,是他推行全面汉化的重要一步。预见到迁都的困难,拓跋弘制定了以伐齐之名南下,用既成事实让老臣们就范的策略,由李冲配合行事,拓跋澄从旁策应。

对北魏王朝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洛阳位于中原腹地,北邻黄河,伊水和洛水在此交汇,四通八达,经济富庶。自古以来,这里就代表着天下之“中”。

东周、东汉、西晋都曾定都于此,是汉文化和中原政权的核心区,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素有“得洛阳者安天下”之说。

洛阳,距离平城有一千多里。迁都至此,意味着鲜卑人不得不割断原先的生活和风俗,彻底融入中原文化。

率大军佯装伐齐的第二年,春回北国大地之际,拓跋宏正式发布诏书,宣布迁都洛阳。他相信,这也是冯太后想看到的结果,但未来之路依然漫长。

拓跋宏正值盛年,英姿勃发,一个宏伟的蓝图已经清晰浮现。

他要让鲜卑贵族置身于浓郁的中原氛围中,以文化人。他要让北魏政权快速告别武力蛮强时代,成为文明之邦。

他要向天下展示全面继承汉文化的坚决姿态,之后,他将挥师南下,一统江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天子。

公元494年冬,北魏的文武百官和宫廷机构悉数迁往洛阳,荒废近两百年的洛阳城重新恢复了都城的气息。对大部分从未涉足中原的鲜卑人来说,这是一个新鲜的世界。

鲜卑人为便于骑马游牧,服装紧身且袖子窄,与汉人的宽袍大袖、精美飘逸形成明显反差。

汉人对头发、服饰很是注重,待人接物,从言语到举止,都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这些都让鲜卑人感到好奇。然而,他们又很难融入到汉人的生活中。

巨大的冲突跃然眼前。作为迁都的策划者,拓跋宏无法回避这些现实矛盾。实际上,他并非没有预见,相反,这正是他迁都的原因。

他迁的不仅仅是都城,更是文化,他要的不是对立,而是深度地融入汉文化。他相信,这将带来新的生长,绽放新的生机。

当然,贯彻原则,永远比制定原则困难得多。他决定,先从那些一眼就能看到的差异入手,让改变被所有人感知。

迁都当年的十二月,拓跋宏下诏,要求所有鲜卑人一律改穿汉人服饰,发式也和汉人相统一。

半年后,他再次下诏,要求朝臣一律使用汉语。年满30的,可以逐渐改变;30岁以下者,必须立即改变。诏书中,他将鲜卑语称为“北语”,将汉语称为“正音”,以表其鲜明立场。

相对于服装发式,改变语言要困难许多。为了立威,拓跋宏在朝堂上拿李冲开刀,说道:

拓跋宏

李冲居然向我提出,四面八方的人说话不同,谁也不能说自己对。他这么说,就是辜负国家社稷的重托,应该让御史拉出去治罪。

李冲

是是是

李冲赶忙摘掉帽子,磕头谢罪,退了下去。

李冲是改革派,一向为皇上敬重,见他尚且如此,其他人哪还敢再说些什么。

紧接着,拓跋宏又下了一道更苛刻的诏书:不许在朝中说鲜卑语,违反者立刻免除官职。

之后,拓跋宏率先垂范,不仅改说汉语,还用汉语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歌,迅速为鲜卑年青一代所模仿。

一些鲜卑语也因此融入到汉语言中,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影响至今。如汉语中的“哥”字,就是由鲜卑语演化而来。

鲜卑民歌个性明亮,率真而雄阔。鲜卑文化的精华,为汉文化注入了鲜活之律。

崇尚儒学的拓跋宏还诏令在洛阳设立国子学、太学,并在东、西、南、北始置四门小学,教授礼乐文化,但这些都是鲜卑人在政策规定下的被动接受,有没有一种方式让人们主动交融呢?

太子已进入适婚年龄,这让拓跋弘再次想到了婚姻伦理的社会作用。

南北朝时期讲究门第,即使皇亲贵胄拥有巨大权力,但在社会上,人们仍然习惯以门第姓氏来判断地位高低。

拓跋弘亲自安排了许多拓跋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并下诏为六个弟弟重新娶了汉族大家之女为妻。

通过联姻,拓跋贵族获得了中原士族的认同,也让他们从此血脉相融。短短几年,北魏就焕发出新的气象和格局。

以儒家为代表的汉文化,在洛阳取得了绝对优势,而鲜卑人的迁入,使得以汉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各族文化的洛阳,再次成为北方乃至整个亚洲的文化中心。

就连以延续文化正统自居的南朝士人,也有人回归北朝,并发出“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的感慨。看起来,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为了彻底汉化,496年,拓跋弘下令鲜卑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拓跋宏从此改名为元宏。

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就在这一年,拓跋宏突然接到一个消息:太子拓跋恂在守旧贵族的教唆下,杀害自己的汉人老师,意欲率领军队返回平城。

盛怒的拓跋宏立刻将太子逮至御前,重重地杖打了百余下。随后,他废除拓跋恂的太子身份,将他迁至河阳关押起来,每日仅以粗衣淡饭相待。

拓跋宏太愤怒了。他低估了反对者的势力,更没想到最先出头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自己倾尽心力培养的王朝接班人。

伤心与失望击打着拓跋宏,他严惩拓跋恂,不只是怒其不争,也是向反对者示威。

太子事件让北魏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斗争浮出水面。同年冬天,留守平城的鲜卑贵族发动了一起政变,拓跋宏果断派任城王拓跋澄率兵平叛。

不久,他又接到密报,称拓跋恂仍与左右密谋反叛。囚禁中的拓拔恂,因此而被赐死。拓跋宏不能容忍大业受阻,哪怕挡在面前的是亲生儿子。

连续的叛乱,让拓跋宏意识到,必须加快前进步伐,否则,复辟与倒退的危机会不断蔓延。他将目光投向了南朝。

这时的南齐政权刚刚经历了一场宫廷内斗,西昌侯萧鸾杀帝篡位,对宗室大开杀戒。以神州正统自居的拓跋宏认为,他有责任纠正南朝的错误,让圣人的德治和光辉普照中国大地。

于是,公元497年,拓跋宏趁南齐内乱,亲率大军20万南征。

南齐,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政权。公元420年,东晋被刘裕创立的宋取代,南朝开始。公元479年,萧道成取代宋,建立齐,史称南齐。

北魏和南齐的疆域,东部大致以淮河为界,西部以秦岭为界。随着战事的变化,南北的界线来回多次推移。

自迁都洛阳后,拓跋宏发起过多次南征,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每次都能赢,但他必须要往南打。唯有统一天下,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为了明志,他甚至剃掉了鲜卑人标志性的胡须。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南征途中的拓跋宏,利用短暂的休憩时间,接近了一个南齐来的使者。这本是他执政生涯中的寻常事务,拓跋宏曾见过无数个使者,却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这般令他久久难忘的风华人品。

他看起来是那么优雅、有礼,言辞得体,举止有范。这位风神俊逸的谦谦君子,仿佛是圣贤的化身。拓跋宏的内心深处,像是突然被什么击中了。

南齐使者身上散发出来的迷人的儒家气质,令拓跋宏倾倒,这是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风范。他冒着巨大的风险迁都,一次次推动汉化改革,无非是为了离眼前所见更近一步。

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这是拓跋宏在南征途中用汉语写下的一句诗。

眼前的使者,正来自“江左一隅”,是他的光芒未曾照拂的地方,但却带着他所神往的耀眼风采,来到了他的面前。

有那么一刻,他觉得这位南齐使者,就像是他苦苦追寻的正统。它离自己那么近,几乎已近在咫尺,却又仿佛依然咫尺天涯。

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位本来健壮俊朗的年轻人,在几年里高强度的奔波操劳中,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就在这年秋末,南齐皇帝萧鸾驾崩。笃信儒学的拓跋宏下诏称,“礼不伐丧”,引兵而还。

一年后,33岁的拓跋宏再一次南征。因为行军途中的鞍马劳顿,拓跋宏旧病复发,最终在返回洛阳的路上去世,谥号孝文皇帝。

在遗嘱中,他仍希望能“复礼万国”。这未酬的壮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公元四九九年,拓跋弘去世。】

自公元490年独立执政,孝文帝拓跋宏在短短九年时间内,完成了一系列非同一般的壮举。

他将北方各民族的健勇无畏之气注入一度颓废的中原文化,重新启动了北方大地新的生机。

他将鲜卑文化的河流汇入到了中原的大江大河,以极具前瞻性的理想,促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民族融合。

然而,由于拓跋宏的英年早逝,他所开创的汉化改革还未能尽数完成,深入骨髓。在他身后,北魏政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洛阳宫殿也被拆除,这座锦绣之都再次化为一片废墟。

好在,风浪与曲折过后,历史的航线总会被再次纠偏。而从此之后,以汉为主、胡汉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融入了大家庭的各民族得到了永生。

拓跋宏留下的火种,将在数十年后,照亮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之局,成为隋唐盛世不可或缺的铺陈和奠基。

在这浩大奔涌的历史潮流中,拓跋弘那年轻的身影,显得尤为明朗、矫健。

上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第四季 | 第十二集 大唐盛世下的繁荣气象 (下集)
下一篇:奋进青春,逐梦启航-七方书院举办2024届学生考研升学动员会

?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