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加油站

我们到底应该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

2015-06-25 23:33:48   来源:    点击:

3月2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教育部曾在去年12月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在创业热情高涨的环境下,各大高校也在积极推进学生创业。

然而,支撑学生创业的创业教育是否跟上了脚步?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

动向——清华大学:敞开创业课堂的大门

只要注册成为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的用户,就可以免费体验到由清华乃至全球顶尖名校的名师带来的20多门优质创业在线课程。3月24日,清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上述消息。这些课程,被归纳整合在该平台上一个名为“中国创业学院”的频道,成为清华这所百年名校培养创新人才、深耕创业教育上的又一个“大动作”。

“一周之前,我校杨斌副校长和edx主席阿南特·阿加瓦尔教授达成一个共识:全世界最缺的在线教育是创业教育。”发布会上,该校在线教育办公室主任聂风华直言,目前国内的创业课程在综合性、系统性上都远不能满足创业者需求,“一年内,清华将有计划有步骤推出20多门优质创业在线课程,实现人人可以学、处处可以学、时时可以学,给更多创业者实现梦想提供帮助。”

记者注意到,首期计划推出的课程中,不仅包括《设计思维》《社会创新》《创办新企业》等思维与技能类课程,也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机械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等提供的多种产业领域和创业创新融合的学习课程,更有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院校的《创业101:你的客户是谁?》等课程。

“清华创业在线课程包括思维类、技能类、职能类和领域类课程,以期让学习者拥有开阔的企业家思维、关键的管理能力和接触前沿的产业和新兴技术领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善于开发和利用创业资源,把创业机会转变为可以管理创业的过程。”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主任高建介绍。

但在实业家的眼中,新背景下的创业课程必须是开放的,要特别注重和世界的连接性。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井红说:“创业教育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知识可以通过传授、积累习得,但创业不行。它必须有广泛连接外界和前沿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开阔视野和思维。”

他更强调,创业者远非教育或几门课程就能塑造。“创业教育更重要的是实践。它还需要连接更多的资源,比如导师、投资人、孵化器的资源,只有把这些和课程连接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有效的推力。”

观点——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不能再用“记工分”的方式评价创业教育

评价不能简单化:“不能以创业成败起伏简单衡量创业教育成效”

创业教育的效果应该怎么评价?这是备受教育者关注的话题。

“社会上,经常有机构或者媒体以多少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取得多少融资、注册了几家公司等统计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在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看来,这是简单粗暴的“记工分”,“创业教育的效果不应单纯地以是否创办新企业来统计衡量,拿融资或者上市的公司数字来评价,不该以创业者阶段性的成功或者失败而论。同样在美国硅谷,有意义的失败在这里被推崇、被追捧,创业者们纷纷在公开场合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以及从这些经历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杨斌认为,创业在中国要真正形成气候,实现大繁荣,需要依靠内生的热浪催生而成。为了加速并深化这种内生型创业活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营造非常关键,“创业教育天生具有开放性,大学创业教育的参与者应该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构成,要充分考虑投资家、创业前辈、科学家、教授、校友和在校生分别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

导向不能功利化:“大学创业教育并不是要培养学生开公司”

“不要把教育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创业阶段,而是要创造条件实现这两个阶段之间的无缝切换。比如,有些创业经历也可以折算成满足培养方案的学分;建立弹性学制甚至打破学制来满足创业或学习的需要”,杨斌对此提出以上观点。在他看来,“嵌入”是实现创业与学习相融合的方式。

杨斌强调,一流大学的创业教育,并不是要培养学生创办公司。“一流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不是帮助学生开办公司缓解就业压力,更不是把学生都往商业这条路上引导。而是创造平台和机会,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将来可以创办企业,也可能是创办社会公益事业,或者在大型组织中创造性地改变现状,实现创新突破。”

在他的观察中,走学术道路或者做公共服务,首创精神更是基本功。“不同行业,都需要创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创新创业的学术研究很多发生在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中,但创新创业教育不该是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的某种专才培养类型,而更该定位为通识内涵、发展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话——过去的创业教育走偏了吗?

从2002年教育部确立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但效果却令人担忧。

是高校过去的创业教育走偏了吗?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记者就此对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

“培养乖孩子的传统教育教不出创新人才”

记者: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积极性、成功率与13年前实施创业教育试点时的美好初衷显然并不匹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李家华:从创业教育的角度来说,我国高校十几年来都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无论是教师、教材还是教法,都缺少一个系统的规划: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要靠外国舶来;各高校师资缺乏真正懂理论、知实践的师资,教法也还是以传统讲授为主。

长期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一直在打磨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共性;只看卷面成绩的选拔方式也难以选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但创业恰恰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培养乖孩子的应试教育是教不出创新人才的。

记者:您认为目前在创新创业上,中国学生最缺少的是什么?

李家华:中国学生真正最缺乏的是企业家精神。创业要具备三个要素:要有商机,要整合资源,要建立团队。现在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商机和资源,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却难以组建一个有共同价值观、构成能力互补、能共担风险的团队。这些都需要极强的企业家精神才能实现。创业教育最核心的是通过系列课程和实践,在他们身上注入企业家精神的基因,比如创新、冒险、团队、敬业。

“过去的创业教育培养了不少‘伪创业者’”

记者:以往很多大学的创业教育往往通过一些零散的创新课程或者创业大赛完成,这样效果好吗?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如何开展?

李家华:我去过很多学校,也当过不少所谓创业大赛的评委。我发现他们只舶来了皮毛,忽略了创业的内在精神。比如很多创业大赛,搞着搞着就成了“创业计划书大赛”“创业演讲比赛”,不少人抱着投机的心态去参赛,最终跟创业者渐行渐远。其实,创业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风险性、不可预计性非常强,这样的教育形态会固化很多东西,效果很差。

中国的创业教育要发展,必须做好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第一个层面是普及化教育,这可以通过公共课的形式进行,每个大学生都可以了解创业知识,对商业活动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第二个层面是大众化教育,着重把创业教育的知识与专业融合,比如工科学生,缺少管理知识,加以训练可以激发他的创业潜质。第三个层面是创业的精英教育,针对那些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目标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这需要学校努力整合。

“封闭的孵化器只能培养温室里的花朵”

记者:现在,扶植大学生创业的呼声很高,应该如何营造好的创业环境?

李家华:创业离不开好的生态系统。这包括师生讨论、研讨的第一课堂,可以提供商业实践的校园环境和真刀实枪的大社会。但现在有个不好的倾向,我们给大学生提供的很多孵化器太封闭了,给他们免租金、免水电,学生的创业项目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见光就死。

没有实战,很难培养真正的创业者。政府的资源和社会的资源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培养创业者。在政策上,要科学、有效地制定更好的创业政策,特别强调政策的可持续性。学校要重点研究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创立团队的平台,真正为创业提供人才支撑。(记者 邓晖)

链接:创业教育的发展脉络

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开办课程:《新创业管理》,该课程被认为是大学里首次开办的创业教育课程。

1968年,美国百森商学院第一个在本科教育中设创业方向。

1973年,美国东北大学开设了美国第一个本科创业学专业。

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鼓励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

2010年5月,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012年,教育部颁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

上一篇:立好志向选择创业做大事业
下一篇:中国年轻人纷纷创业 不再紧盯“铁饭碗”

?
收缩